2021年市场下行,2022年市场维稳显得尤为重要。第一季度增长在4%左右,今年“两会”政府工作报告也把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5.5%左右。
对此,经济学家任泽平在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、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主办的2022年第一季度宏观形势分析会谈到,当前经济形势面临四个关键性问题,分别是房地产软着陆,科学防疫复产复工,新老基建逆周期加码,以及恢复市场主体的信心。任泽平认为“稳字当头”可能这四个变量是稳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,尤其是房地产的稳。
“不上纲上线,客观评估房地产,不扩大不缩小,更不要妖魔化房地产,”任泽平表示。
按GDP生产,先简单算一笔账。2021年我国GDP总量114万亿元,其中房地产卖了18万亿元。去年GDP增长最好的一个行业是新能源汽车。新能源汽车去年销了352万辆,增长1.6倍,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。352万辆,按大约一二十万一辆车计算,新能源汽车整车大约六千亿元,不到七千亿元。如果加上上下游,正负极材料、锂矿,包括一些软件开发智能驾驶等等,加起来预计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可能是一万多亿元,不到两万亿元。
但是房地产去年是卖了18万亿元,还拉动了五六十个上下游行业。包括建筑建材、玻璃、水泥、家电等等。根据测算,房地产全产业链大约带动30万亿元左右。
什么概念?房地产链下滑20%就有6万亿元左右的缺口。新能源汽车去年增长1.6倍,房地产下滑20%就是6万亿。但其实房地产今年下滑是远超过20%,1月至3月份房地产销售额是负的,下滑30%至40%。
这个巨大的缺口谁来弥补?如果弥补不了,今年5.5%的目标能不能实现?因此,任泽平认为,今年房地产的稳可能是实现5.5%目标的一个关键的变量。
1998年房改以来,房地产对经济、民生的贡献是巨大的,是第一大支柱行业。另外,房地产、金融和财政的循环拉动了整个基础设施建设,使得我国成为世界制造的中心,有全球最发达的物流网络。还有民生,1998年房改以后,人均居住面积和套户比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,而且居住品质也明显提升。任泽平认为,过去这20年,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主要的,问题是需要在发展当中来解决。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不能出现合成谬误。外部局势动荡、美联储加息、国内疫情反复,已经有两年多了,再加上前期一些政策的叠加。所以,今年房地产的稳可能是决定经济能不能稳的重要因素,以及今年5.5%目标能不能实现的关键。
房地产怎么稳?在任泽平看来,就应该是“实事求是”。
“全国要素统一大市场提到一点就是人地挂钩,”主要在于能不能落实到各个地方。包括从中央到地方能不能实现人地挂钩,不要束之高阁。任泽平认为中国一二线高房价,三四线高库存的真正原因就是过去要搞区域均衡发展。
所以,土地指标向东北、中西部倾斜,但是人口在大量向东南沿海迁移。人迁移了,但是土地指标没有迁移,所以导致人地错配、供求错配,以及一二线高房价、三四线高库存。
我国搞租赁房、保障房主要在东南沿海城市群,千万不要再把保障房、租赁房指标又压到非东南沿海地区,因为套户比已经差距很大了。东南沿海套户比不到1,东北、西北都已经超过1.2,甚至1.3,而且未来随着人口迁出它的过剩会越来越明显。这是从人地挂钩长期的长效机制来考虑。
短期来说,任泽平认为要适当地释放刚需型和改善型需求。比如过去的首付比,包括二套房首付比过高,对于落户门槛的一些限制,农民工市民化的限制,都限制了一些真正的改善性需求。
推荐阅读: